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

新闻资讯
青白江地名故事 建筑史奇观!姚渡深藏活体曾字寨三十六天井暗藏玄机
发布时间:2025-08-13
  |  
阅读量:
字号:
A+ A- A

  姚渡镇光明村曾氏家族,姓氏始祖曾子,其子孙入川,迁居于此。公元1830-1873年,从清道光、咸丰到同治中期,第77世曾秀清及子孙,耗时40年修建而成曾家寨子。曾家寨子共有四个寨子即曾家老寨子、曾家上新寨、曾家下新寨和水浸坝曾家绣水寨。其中上新寨特色鲜明,寨子建筑前窄后宽,大堂后并排两口水井,整个寨子的建筑形如一个“曾”字。人们称之为“曾家寨子”,有“川西第一客家庄园”之美誉。

  居住区周围的墙是用金堂峡口石礅砌成八尺高,上面用土坯,全高一丈,厚五尺。防卫区在最外层,寨墙四角都有炮楼,用作自保。生活区内有大小天井三十六个,瓦房超过四百间,花园四个,戏台子一个。生活所需区,内有仓房、碾坊、猪牛舍、荷花池和用作消防池的水池。其余三个寨子的分布格局与老寨子大同小异。其中水浸坝寨子最大,占地60亩,现在保存也相对最好。

  曾家寨子的创始人曾秀清,秉承客家人“耕读传家”理念,以农为本兼营商业,依托姚渡船运的便利,秋收新市,在姚渡买进稻谷囤积,冬春老市价格上扬,就成批把米装船运到资阳、内江一带出卖,数年间,家境殷实,赚钱不少,摸索出一套生意经。嘉庆初,四川一带白莲教起义,一些大户人家纷纷避难他乡,那些绅粮大户要筹措银两远走避难,这时正当农历三月,田中小麦未黄,不能收割,就按亩计价,抛售青苗。曾秀清就用自家积攒的银钱,低价买下麦子等数百亩,等到成熟时,雇工收获,租用仓库存放。后来白莲教起义失败后,逃难的人纷纷回来,粮食紧缺,曾秀清就将囤积的粮食在市场上卖出,赚了很多银两,家底一下子雄厚起来。

  而后,曾秀清多次行船到重庆、湖北、上海、广州等地,考察市场行情,熟悉货物流通渠道,二十年间,买卖达千宗,没有一宗亏本。赚了钱,他就买地方,在金堂、成都、华阳、新都、广汉等五县买地一万多亩,还在姚渡中街买有街房数十间,故有“曾半街”之称。

  曾秀清生有五个儿子,四世同堂,老小三十多人,在乡下街上分住三处。由于家族分住,孩子教育不便,他便决心修造一座大寨。从清朝道光十年(1830年)开始动工,每天上工百多人,历经10年,曾家老寨修造落成。咸丰二年(1852年),曾秀清恭请家族、亲友长者和自家儿孙,齐聚老寨,商议分家之事,老寨分给老三、老五所有,老大、老二、老四用分得的银两,各自修一寨,就形成了以后的曾家老寨子、上新寨、下新寨、水浸坝寨格局。

  曾家投资修建的四座寨子,共用二万五千两银子,折合人民币约800万元。而把投资、街房、田地等加起来,曾秀清的资产相当于今天14亿元人民币。那时的金堂县论富有,谁也比不过他。

  曾家寨子建成后,人们啧啧称赞,加之曾秀清常常接济寒士乡邻,曾家寨子很快就名扬川西。

  曾家寨子在全国闻名,是在抗日战争时期。1937年7月7日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山西太谷县的私立铭贤学校决定躲避战乱,拟迁至四川。曾氏后人曾道得知铭贤学校打算内迁来川的消息后,与其叔曾绍琪商议,争取铭贤学校迁址金堂地区。1939年春,铭贤学校迁至金堂县姚渡乡,曾绍琪动员族人借出三寨为校舍。铭贤学校在曾家寨子期间,高、初中学生由最初200多人,发展到800多人,铭贤学校不断地发展壮大,成为铭贤学院,设畜牧兽医、农艺、农业经济、机械工程、化学工程、纺织工程、工商管理、银行等8个系。抗战胜利后,铭贤学院迁回山西,新中国成立后铭贤学院发展成为山西农业大学。

  曾家寨子家风家训很好,在曾参“三省”祖训和君子人格的基础上,形成了“守正”“崇德”“笃学”“弘毅”“尚朴”“律己”的优良家风。曾家培养许多杰出人才,清朝时期七品以上的官员近40名;抗日战争中参军报效祖国的12人,其中殉国者8人;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副处级以上的干部13人。曾家后代陆续涌现出爱国民主人士曾绍琪、中国同盟会早期革命家曾道、早期革命活动家刘继曾(原名曾通儒)等等。

  一家之家风,一族之族规,一祖之祖训,其实质显现的是一个家族背后的群体精神境界、人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底线。曾家寨子的历史文化,以及曾氏尊师重教、行乐善施、勤俭持家等优良家风家训深受当地村民的认同。曾家老寨子被列入成都第15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,时常有不少研究者和游客来访,是姚渡镇的著名旅游景点。888集团官网入口